公元139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保加利亚,迅速将其军事封建制度移植到了这片土地之上。随后,帝国推行严厉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同化策略,试图彻底吞并和消化保加利亚民族。然而,保加利亚人民并未向强大的征服者屈服。在长达五个世纪的统治期间,他们以各种形式展开顽强的反抗斗争。直到18世纪末,保加利亚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运动逐渐兴起,开启了国家历史的新时代……
从15世纪到18世纪,保加利亚多次爆发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武装起义。早期的“哈伊杜克”运动,是由农民和游击队组成的自发性反抗;到了18世纪末,民族复兴运动逐渐形成;19世纪后期,保加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更趋组织化和领导化。1870年,保加利亚建立了东正教独立教区,现代意义上的保加利亚民族初步形成。1876年,震惊欧洲的大规模四月起义爆发,推动保加利亚的民族解放进程。1878年,保加利亚终于获得自由,国家得以复兴。
展开剩余88%本期,我们将深入探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保加利亚(1397-1878)如何通过持续的反抗斗争,最终实现国家的光复。
奥斯曼帝国虽是14至20世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多民族、多信仰大帝国,但其宗教核心仍是伊斯兰教。尽管帝国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允许多种信仰共存,但对被征服的巴尔干居民而言,伊斯兰化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伊斯兰化的过程并不复杂:随着奥斯曼军队征服巴尔干半岛,原住民大量逃亡或遭遇战死,小亚细亚的穆斯林人口则被迁入此地,逐渐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构成。苏丹将推广伊斯兰教作为基本国策,穆斯林享有“一等公民”的特殊待遇,获得诸多政策优势,而坚持原信仰的基督徒则处境艰难,导致不少非穆斯林被迫皈依伊斯兰教,促进了伊斯兰化进程。
奥斯曼的政策使巴尔干人民逐渐融入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成为其齿轮中的一部分。然而,保加利亚和其他巴尔干民族内部始终存在着誓死守护本民族文化和信仰的抵抗力量。在他们的领导和号召下,断断续续的反抗奥斯曼斗争不断爆发。
为进一步推进伊斯兰化,奥斯曼当局给予穆斯林居民各种特权,并采取移民政策管理巴尔干地区。但由于移民数量有限,后期政府调整策略,重点放在传播伊斯兰教和同化当地居民。为巩固伊斯兰教统治,帝国建立了严密的宗教组织系统,展开宗教宣传,并疯狂改造保加利亚原有的宗教建筑,许多教堂被改建为清真寺和伊斯兰学校。
在强大的压力下,部分保加利亚人开始皈依伊斯兰教,以便跻身统治阶级,获得财富和权力;还有人逐渐改变饮食、服饰和生活习惯。例如,基督徒实行一夫一妻制,而穆斯林则允许最多娶四个妻子。许多原有的保加利亚贵族和封建主也纷纷改信伊斯兰教,以获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特权,特别是在帝国军队服役后,甚至能够进入帝国的最高权力层。
这些皈依但仍保留保加利亚语言和习俗的穆斯林被称作“波玛齐人”,男性称“波马克”,女性称“波马基尼娅”。穆斯林人口最终约占保加利亚总人口的10%左右。
尽管如此,奥斯曼统治者与保加利亚人之间的冲突依旧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奥斯曼帝国对匈牙利和奥地利发动战争时,巴尔干半岛的战火和战争带来的破坏,极大激发了保加利亚民族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奥斯曼帝国起源于小亚细亚的塞尔柱突厥,历代苏丹以“征服世界”为志向,花费百余年征服巴尔干半岛,随后从这里进军欧洲腹地。与当时强大的中欧哈布斯堡奥地利帝国的冲突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17世纪时,奥斯曼帝国达到了鼎盛,但1683年苏丹苏莱曼大帝围攻维也纳失败,标志着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无论奥斯曼帝国的兴衰,保加利亚人民始终坚持抵抗。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是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希什曼王朝(1396-1422,1598,1686,1689)末代王朝的“诈尸”式独立斗争。尽管王朝已亡,但他们分别于1598年、1686年和1689年发动起义,一度恢复独立希望,但最终都被奥斯曼军队镇压。除这些大型起义外,保加利亚境内的小规模暴动和抗争屡见不鲜。
18世纪,奥斯曼帝国军事采邑制度解体,各族人民开始有组织的民族复兴和解放运动,导致帝国在巴尔干的统治基础极度动摇。处于最底层的保加利亚农民成为反抗的主力军。他们多以“哈伊杜克”形式进行反抗——类似中国古代“梁山好汉”式的替天行道自发游击队。
这些“哈伊杜克”通常由15到30人组成,有选举产生的统领和副统领(旗手),具备一定组织纪律。各队之间虽独立但偶有联系,主要在春季进入山林活动,袭击奥斯曼官兵和商队,秋冬时节则返乡隐蔽。虽然他们未能动摇奥斯曼的根本统治,但“杀富济贫”的行为赢得了大量民众的支持,令奥斯曼屡屡下令缉拿首领。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游击队后来成为大型起义的骨干力量,推动保加利亚反奥斯曼斗争的持续进行,至今巴尔干地区仍流传着他们的传奇故事。
“哈伊杜克”运动影响广泛,波及整个巴尔干半岛。其他民族也有类似抵抗形式,塞尔维亚称之为“乌斯科齐”,希腊称为“克莱弗提”。除了小规模游击外,哈伊杜克们也发动过多场大规模武装起义,如1595年约2000名哈伊杜克进攻索非亚,1689年斯特拉赫尔和卡尔普什率队在多个地区活动,引起奥斯曼当局震动,派兵镇压。
1598年,保加利亚旧都大特尔诺沃爆发起义。起义领导者包括大主教迪奥尼斯·拉利、商人托多尔·巴利纳和富豪帕维尔·佐拉季奇。他们与奥地利皇帝、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大公及俄国取得联系,寻求政治和军事援助。起义得到了农民、商人及哈伊杜克的支持,还推举一位自称希什曼王朝后裔的假沙皇。但因外援未能到位,起义迅速被镇压,大批起义者逃往瓦拉几亚避难。尽管失败,此次起义极大激励了保加利亚的反奥斯曼斗争。
1683年奥斯曼军队围攻维也纳失败后,1686年保加利亚再次在大特尔诺沃爆发起义。一名自称王室后裔的罗斯提斯拉夫·斯特拉提米罗维奇被拥立为大公,但很快被帝国军队镇压。
1688年9月,奥地利、威尼斯、波兰及匈牙利联军攻占贝尔格莱德,并向尼什、斯科普里推进。保加利亚西北部天主教徒契普罗夫齐响应起义,期望获得教廷支持,驱逐奥斯曼统治。然而,起义军缺乏组织和实战经验,数日后被镇压,小镇被烧毁,大批居民迁往巴纳特和特兰西瓦尼亚。
无论如何,这一时期保加利亚不断爆发的起义,虽屡遭失败,却为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保加利亚民族复兴运动逐渐兴起,国家最终以全新面貌重返巴尔干舞台。
那么,保加利亚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复兴运动究竟如何发展?奥斯曼帝国又是通过怎样的过程退出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最终将以何种方式完成国家光复?
欢迎持续关注本系列,敬请期待下一期精彩内容!
参考资料:《保加利亚史》、《外国军事人物辞典》、《保加利亚史略》、《欧洲历史大辞典》、《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发布于:天津市高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