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1941年6月22日爆发的苏德战争放在镜头前,那对当时的苏联而言无疑是一场噩梦般的袭来。炮火如雷霆在清晨的广阔平原上炸响,德国装甲部队如猛兽般突破边境线,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苏联边境的三支方面军被迫连连后撤,损失之惨重超出任何预期。人员伤亡以百万计,关键的技术武器、作战装备、战备物资以及大量工厂设备都流向了敌方,成为德国军队的战利品。战前多年的努力在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国家的工业潜力和战备积蓄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和深深的社会震荡。 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发动进攻,在此之前巴甫洛夫正手忙脚乱的让部队从仓库里取出武器弹药,可是大堆需要维护的装备,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收拾完成的。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火炮在进攻时间准时响起,苏军各部队很多都还没有收到巴甫洛夫下达的命令,缺乏准备的西部方面军和边防部队损失惨重。而西部方面军的司令官巴甫洛夫此时也脑袋短路,他要求部队直径冲进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他要在这里顶住德军可能实施的中央突破。
在这场初期最为惨烈的崩溃中,西方面军无疑承受了最沉重的打击。仅仅一周时间,西方面军就被迫失守宝贵的白俄罗斯大片领土,同时手中约六十万的兵力损失了近四成,战斗单位的存量、炮兵和坦克、航空器及物资的储备也被德军夺走或摧毁。这场失利的后果极其严重:西方面军本身陷入崩溃的节奏,连带着同处前线的西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翼侧也被撼动,整个前线的防线随之松动,战线的稳定性被彻底削弱。作为西部方面军的统帅,苏联陆军大将德米特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巴甫洛夫对这场灾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为战役的失败承担全部责任。 那么,巴甫洛夫到底在哪些方面犯下了错误呢?有三大层面值得深究:一是战争爆发前的战略筹划与部署是否足以应对快速变阵的敌情;二是战争初期的指挥决策与行动时机是否果断、有效,是否错失扼守关键节点的机会;三是溃败后对部队的处理、撤退路线的选择以及对前线稳定性的挽回力度是否足够。将这三点放在一起审视,似乎很难为他在短短数日内的挫败找一个无懈可击的辩解。 事实上,苏联对于德国并非没有防范,为此还做了许多调整。比如说在1940年中期,苏联就开始加强自身的军事实力,裁减了过去重叠和冲突的部门,对工业方面做了重大调整。军队方面重新调整了部队的编制,加强技术装备的投入,对机械化部队做出了许多颇有成效的改革等等。而在1941年3月,苏军更是开始动员自己的预备役人员,预计要动员50万预备役人员,填充到各简编师之中。(只保留基本兵力和部队框架的师级单位)在开战仅仅一周之内就丢掉白俄罗斯的局面,以及随之而来的四十万左右的损失,巴甫洛夫的军事业绩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惨烈。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在战场混乱之中被指控带队撤退、抛下部队自行求生的行为记录,这无疑加剧了外界对其指挥能力的质疑。随之而来的是西北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的翼侧也因缺乏稳定的指挥与后续保护而陷入被动,前线的形势瞬间急剧恶化,德国的攻势如潮水般涌来,压得各部队节节后撤、补给断断续续。此种连锁反应使人们将战败的首要责任归因于西部前线的指挥失灵。历史记载与政治评判的叠加,使巴甫洛夫在战后成为集中火力的替罪羊。最终,斯大林将他带到军事法庭,经过审判后对其执行了枪决,以此来喻示军法的严肃与对战争惨败的惩戒。总体而言,巴甫洛夫的过错确实多且重大,被处以极端惩罚也从某种角度反映了战争初期最严厉的政治-军事压力与责罚机制。 而此时苏军大将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已经在6月25日赶到了明斯克,他的任务是和联系中断的西部方面军司令部取得联系,顺便寻找在6月23日乘坐飞机联络巴甫洛夫的苏军元帅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后者不知道战场情况,本欲乘坐飞机查看战场,结果惨遭德军战斗机的攻击,飞机受损后只能迫降在战场上,现在库利克正带着第10集团军和德军拼死作战。至于战场的现状,反正德军已经形成了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包围圈,朱可夫到了没多久就被告知德军出现在明斯克城外。发布于:天津市高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