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播出至第22集。在这一集中,男主角终于开始了运送荔枝的实际实验,朝着长安的方向全速前进。然而,刺史府的追杀步伐也在紧随其后。在最关键的时刻,男主身边的刺史府“间谍”林邑奴出人意料地背叛了刺史,选择协助男主角。最终,林邑奴为救男主而英勇牺牲,吐血身亡,正式告别了观众。林邑奴的角色之所以引人深思,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命运,深刻诠释了《中庸》中的一则经典哲理——“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
林邑奴原本只是刺史府中的一名奴隶,身份卑微至极。他不过是刺史府毒杀老鼠事件中的最后一环——将毒药混入粮食,而这些粮食最终被刺史用来喂养斗鸡。因斗鸡死亡,刺史追究责任,而林邑奴作为最底层的奴隶,成了替罪羊。层层腐败和无辜的牺牲,让他沦为刺史府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
在这种困境中,男主角伸出了援手,将林邑奴从绝望的深渊中救出。虽然林邑奴一开始是刺史府安插在男主身边的间谍,每当男主有动静时,他就需要向刺史府汇报一切。但在剧情的转折点,男主决定不再受刺史府的控制,带着女主角逃离,而此时林邑奴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他选择站在男主一方,背叛了曾经的主人。
展开剩余67%这一决定,正是所谓的“间谍倒戈”。当我们追问林邑奴为何最终不惜以命相搏,误导刺史府,保护男主时,便会发现,这一切其实都能与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名句“修文德以来之”产生共鸣。或许在中学时代,我们曾对这句话视而不见,认为它只是空洞的古训。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这句简单的话语却变得愈发深刻。
那么,是什么促使林邑奴从敌人转而投向男主呢?并非男主有深谋远虑的计策,而是他秉持着仁义礼智信的原则,以诚待人。他从未把林邑奴当作奴隶,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男主尊重林邑奴,并真心待之,这种态度让林邑奴感受到久违的温暖与尊严。其实,这正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人人平等,即使是奴隶,也应该得到尊重。在儒家学说中,即使是皇帝与读书人,也应当是平等的关系,读书人不仅是君主的老师,甚至可以是君主的朋友和知己。儒家并非一些人所误解的封建统治工具,而是一种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文化。
正是因为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男主角才始终秉持仁义礼智信,与林邑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若深入研究明清儒学,就能理解,正是这种文化底蕴,才使得儒家思想在清末民初成为思想解放的源泉。大量知识分子在面对“德先生、赛先生”时,能够从容接纳,顺利过渡。这种思想的力量,是很多人所未曾理解的。
与传统的权谋剧不同,《长安的荔枝》展现的恰恰是“仁义礼智信”的力量。男主角并没有依赖权谋手段,而是凭借自己的仁爱与智慧打动了林邑奴。这种方式比那些通过权谋手段寻求复仇的剧集更显高尚。例如,在《藏海传》这样的剧集中,复仇往往通过深不可测的权谋计算来实现,创作者甚至把这种阴谋作为荣光,误导观众。然而,这种情节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充斥着阴暗与虚伪。而《长安的荔枝》则通过展现真正的仁义礼智信,告诉观众,真心与平等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力量。
正是这样的人物设定,才让男主角能够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例如,作为刺史府的间谍,林邑奴最终还是被男主角的人格魅力所打动,选择了为他牺牲。最终的结果证明,仁义礼智信确实能够比阴谋权术走得更远。与之相对,越是依赖权谋计算,越容易陷入智慧的陷阱,最终导致自我毁灭。像《藏海传》这样的权谋剧,其内核的腐化,正体现在这种权术至上的逻辑之中。
在《长安的荔枝》中,男主角没有算计,也没有心机,只有真心与坦诚。他对待每一个人,不论身份高低,都一视同仁。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平等,才是真正打破所有障碍、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发布于:山东省高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