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斯大林,世人普遍认同他是世界近现代史上极具分量的人物。尤其是20世纪前半叶,他的政策和决策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苏联国内,他的统治同样具备决定性的作用。有人赞颂他推动国家走向工业化、军事现代化的进程,亦有人指出他以高压手段压制异议,造成巨大的灾难与牺牲。总体而言,他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领袖。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他掌权的岁月里,确实推动了苏联在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本文将聚焦他在1934年所作出的一个关键决策,正是这一举措,使俄罗斯至今仍受益,被广泛视作维持其大国地位的重要基石。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完成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转变,随之成立了苏联。新生政权并未立即获得普遍承认,反而成为多国干预的对象,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所谓的十四国干涉。自此,苏联建国初期长期处于对外敌意和外交孤立之中,外部环境极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斯大林上台后,看到了这一现实,便着手从根本上调整外交战略,推动与周边和远方列强之间的关系走向缓和与重建,以为国内改革赢得更广阔的国际空间。
展开剩余64%1933年,苏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在西方世界承认苏联、提升其国际地位方面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当时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际话语权居高,苏联与欧美列强的关系也进入相对正常化的轨道。紧接着在1934年,苏联在外交上取得更为显著的胜利:正式加入了国际联盟,并成为该组织的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一道成就,标志着苏联由被孤立走向被正式接纳,国际权力格局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
国际联盟是战争结束后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设立的类似今日联合国的多国组织,最初由美国倡议,战后由英国与法国在体制中居主导地位,全球大部分主要国家都加入其中。那个时期,苏联因与西方关系紧张而尚未成为成员。1934年成为常任理事国后,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显著提升,几乎与英国、法国等传统强国并列,拥有对重大国际事务的否决权与话语权。这个变化,与今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格局在功能层面有着相似之处。从这一年起,苏联正式进入全球性大国的行列,成为国际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二战的全面爆发,原有的国际秩序经受剧烈冲击,国际联盟逐步走向解体,最终为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新型多边体系所取代。凭借在二战中的巨大付出和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苏联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与其在国际联盟时期所建立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这一席位,使得今日的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仍具备重要的战略影响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是苏联长期对外政策与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综合实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一切的历史渊源,早在1934年的突破就已奠定。
发布于:天津市高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