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三角地区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的标志性项目,《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日前公布。此次立法旨在构建起长三角科技创新全要素协同框架,发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其既是破解区域创新协同深层矛盾的制度探索,也将为长三角打造全球科创高地提供法治保障。
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要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支撑。《决定》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 “国家实验室体系共建机制”,即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和支持机制,共同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同时,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长三角。
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自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成效显著,成为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典范。长三角研发投入强度达3.3%,远超全国2.68%的平均水平;跨区域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9545件,占全国跨省合作总量超40%;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6364.39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自2021至2024年,长三角跨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45%,国家科技奖获得194项,占全国45.8%,其中23.2%为跨省合作成果。更令人振奋的是,长三角参与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9项,占比约50%。
特别是国家实验室承接重大任务,正持续强化科技“优+”力量的协同,告别无效“内卷”。例如,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实施的“两心同创”——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我国建设的第二代光源,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光源,二者强强联合,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据透露,2个科学中心将围绕诸多大科学装置,针对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形成分工,产生合力。
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指出,长三角地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合力。合肥实验室在上海设立基地,苏州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科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共同开发“风乌”气象海洋预报大模型体系。上海高等研究院承担合肥先进光源关键设备研制任务,安徽本源量子科技与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率先实现“量超融合”。
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三个科技创新长链上的核心环节,《决定》锚定重要承载区共建和企业培育,推动基础研究合作,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支持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优化企业出题机制,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并建设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企业与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建设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例如,普陀区正在打造的“0号加油站”创新服务中心,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长三角科技协同的核心区域,串联起上海及江苏多个万亿级城市。2024年,沿沪宁8个城市GDP总量突破15.1万亿元,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5.6%,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集聚,堪称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
据上海市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陆海介绍,2024年以来,普陀区联合苏锡常、南京、南通等8市建立协同机制,通过“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合作清单”精准对接。短短4个月,梳理出350项资源,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162项需求及合作项目62项。同时,依托沿沪宁城市完备的产业体系,畅通小微科创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渠道,为企业建起沿沪宁“生产线”。
高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