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把国内的铀矿、油企和金矿从外企手里收回,真的能让国家和老百姓变得更好吗?新闻里那一次次“收归国有”的决定,乍看似乎很霸气,像一场底气十足的豪赌,全球舆论一阵哗然。但仔细想想,这背后是谁赢了、谁输了,生活里的变化又到底如何?
尼日尔军政府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这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更像是在世界大国之间下的一盘大棋。法国靠尼日尔的铀矿吃饭,全国五成核电用的铀都离不开这里——如果没有索迈尔和阿雷瓦这些矿,法国的核电公司紧张到冒汗,连欧盟都要跟着焦虑。中国在尼日尔投入了大量资金,油企一旦被军事接管,对中国来说是投资安全上的大问题。而澳大利亚的金矿本来就在非洲是“鸡肋”,兴致不高,但尼日尔却抓住了他们对当地局势不敏感的机会。算计到位、时机准确,这出“掀桌子”大戏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赌法。
一边收回资源,一边军政府还很会讲故事。他们举着反殖民的大旗,把“赶走外来剥削者”挂在嘴边,极力争取本地和其他非洲国家的支持。递交联合国的报告、承诺未来资源收益将分红给非盟成员国,这些操作,摆明了是在巩固外部合法性,巧妙躲避了西方的制裁和批评——师出有名,做得干脆又漂亮。很多普通人一开始真心挺支持,把国有化看成摆脱殖民、争自尊的“新曙光”。
可事情并没有坚持在那种乐观气氛里很久。军政府其实接管之后才发现问题比想象更复杂。收回来铀矿、油企、金矿,操作不是换个老板那么简单,他们没钱、没技术,也没有完善的管理经验。法国人的设备还在,但没人会维护;工厂员工只能靠以前的手工团队东拼西凑,产能一滑到底,有些矿区甚至开始造假数据糊弄上头。外面看着风光,实际运营却一团糟。调查显示,尼日尔全全国电力普及率不到五分之一,医疗和教育因为能源和资金断供走向瘫痪。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就很扎心:2023年至2024年,尼日尔饥荒人口暴增到四百多万,外汇储备低得令人胆寒,政府根本没能力治理人道危机。
失去技术和资金,尼日尔的资源只能便宜卖。注意这步棋,军政府直接把大量铀矿、原油低价打包给俄罗斯,三年合作期限下,账面上钱是进来了,可这钱不仅锁死了资源价格,整个国民经济等于绑在短期利益上。俄罗斯趁势扩张,瓦格纳集团也进场,为军政府提供安全保障和部分技术支持,甚至实际控制了核心矿区的资源出货。西方国家想要插手,却被瓦格纳抢先扣住“门票”,“制裁”和“外压”变得无效,俄罗斯在西非盘子里狠狠吃了大面。
在政府眼里,这一轮操作让他们短时间内手头变得宽裕。可外资因为信用风险暴涨,全都吓跑了。三年后合同到期,尼日尔经济“空心化”,债务违约风险持续上升,国际形象掉到了谷底。谁会再来投资?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油价暴涨,物价飞升,超市货架空空如也。一些人因为饥荒和失业开始逃亡,国家粮食供给没跟上,街头出现越来越多的乞讨者。调查组走访一线居民区时,很多老百姓讲自家的油和粮价涨了一倍还不止,连最普通的药品都买不到,原来的期盼变成彻底的失望。
一直喊着“惠民”的军政府,钱到手后第一时间不是补贴民生,而是优先充实军队和公务员工资开销。他们觉得稳定政权最重要,老百姓的日子只能靠后排队。普通人发现自己不仅没分到资源变现的好处,反而生活更艰难,原本支持政府的人开始公开抱怨。在粮食危机最严重的村镇,很多家庭连续几个月吃不上正餐,孩子因为营养不良生病的情况越来越多,教育系统也因为欠费停摆。
这里面还有个冲突:尼日尔表面上实现了资源自主,看上去不再被外国人控制。但事实上,基础设施太差,能源不足,外汇储备快耗光,资源换来的“自主”只是表面文章而已。俄罗斯确实拿走了核心资源,军政府短暂地巩固了在权力上的位置,可老百姓的生活却一天天滑向困境。要不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断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尼日尔从“收归国有”的高光转折到民生凋敝,只用了短短几个月。
无数专业调查和国际专家都在反复强调,资源国有化不是万能药,特别是在技术和管理缺位、民生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很容易在政治掀桌子的高潮过后,让普通民众背上更沉重的包袱。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源政策,不能让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同步提升,短期利益只会变成长期的痛苦。尼日尔摆出的这盘“掀桌子”的棋,最终还是老百姓买单。有时候,摊开结果看,所谓收归国有,其实就是另一种“人算不如天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高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