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中旬,南京德基广场二期三楼的一道智能玻璃门,成了全网热议的焦点。门上 “天象 / 黑卡会员专属” 的字样与扫码设备,将厕所这一最基础的公共设施,划上了 “年消费 20 万” 的准入红线。然而就在舆论发酵的 48 小时内,商场突然宣布拆除门禁、改为普通洗手间,这场从 “特权服务” 到 “紧急纠错” 的反转,藏着比厕所本身更值得深思的真相。
特权厕所的三重 “魔幻现实”
这并非普通商场的临时举措,而是一套精密设计的分层服务体系。根据德基广场工作人员回应,要获得如厕资格,需成为 “天象会员”—— 要么单自然年消费满 20 万,要么连续 180 天消费累计 10 万。这个门槛背后,是商场对高净值客户的精准筛选:数据显示,江浙皖三省的高端会员虽仅占总客流 3%,却贡献了近 70% 的营收,其平均客单价是普通消费者的 17 倍。
更荒诞的是,特权刚设立,“破解之道” 已在二手平台蔓延。有商家挂出 1-5 元的会员码,声称可扫码进入专属厕所,部分店铺甚至推出 “9.9 元包月套餐”,且已有不少成交记录。一边是 20 万筑起的 “身份高墙”,一边是 5 元就能买到的 “特权体验”,这场民间自发的解构,让所谓的 “尊贵服务” 沦为笑谈。
追溯根源,德基广场本就是 “厕所营销” 的老手。2021 年,其斥资 2000 万元打造的八大主题厕所(从迪拜奢华风到新中式禅意风)曾成网红打卡地,甚至催生了专门的 “厕所攻略”。如今将厕所与消费金额绑定,不过是把 “流量密码” 升级成了 “特权符号”。
舆论撕裂:是服务升级还是尊严分层?
事件曝光后,网友的态度呈现鲜明对立。支持方认为,高消费会员为商场创造了核心价值,专属厕所是 “合理的服务回馈”,就像机场贵宾厅、酒店行政酒廊一样,属于正常的商业细分。
但反对声显然更加强烈。有网友尖锐指出:“厕所不是私人会所,而是生理刚需,用金钱划分使用权,本质是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社会学教授王明的评论更直击要害:“当基础生理需求被包装成奢侈品,当如厕变成需要资格认证的仪式,暴露的是资本将一切商品化的贪欲”。
这场争议的核心,早已超越厕所本身。正如每日甘肃网评论所言:“厕所是人类最原始的平等场所,无论贫富都要吃喝拉撒,这是文明的底线。用玻璃门禁封锁底线,就是把‘你不配’三个字写在了脸上”。而二手平台的 5 元会员码,恰恰戳破了这种特权的虚伪 —— 所谓 “尊贵”,不过是可被廉价倒卖的数字符号。
拆除门禁容易,拆除 “心墙” 最难
面对汹涌舆情,德基广场的回应堪称 “迅速转身”:10 月 14 日先是称 “可能拆除改造”,15 日便确认闸门已拆除,专属厕所正式转为公共设施。但这种 “热搜倒逼整改” 的模式,并未真正解答公众的疑问:既然知道会引发争议,为何要贸然设立?为何不通过扩容普通厕所解决高峰排队问题?
零售专家陈磊的分析或许能给出答案:高端商场的运营逻辑本就是 “金字塔结构”—— 用专属服务黏住顶端客户,用网红场景吸引中产打卡,用免费设施留住普通游客。但会员专厕的失误在于,它把 “分层策略” 用在了最不该设限的基础服务上,触碰了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底线。
数据显示,62% 的受访者认为此事 “加剧了社会不平等”,45% 的人表示 “会减少光顾德基”。这提醒所有商业机构:消费升级的核心是体验提升,而非尊严降级;服务细分的前提是尊重底线,而非制造割裂。
结语:厕所里的文明考题
德基广场拆除了玻璃门禁,但消费社会的 “特权迷思” 未必随之消失。从会员优先通道到专属电梯,从付费插队到 VIP 快速就医,类似的 “金钱特权” 仍在各个领域存在。
正如那句被反复提及的话:“厕所不大,装得下所有人,才装得下文明”。这场闹剧留下的,不仅是拆除的闸门,更是一道关于商业伦理的考题:当资本追逐利润时,该如何守住公共空间的平等底线?当消费分级成为趋势时,又该如何避免演变成社会撕裂?
或许,真正需要拆除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门禁,而是那些藏在商业策略背后的 “等级思维”。
#德基广场会员厕所#
高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